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

百年独孤今若夕,风流尽,不觉转身间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  

2014-06-30 18:59:57|  分类: 人文风俗艺术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阴翳与昏暗

并不只是定格于心头的沉沦与愁绪,还有静寂与清净之美。

中国文人早就发现了这一东方恬淡生活方式中的密码,

却又一再被国人所摒弃,

这样的密码被日本人破解之后,却光大到了一种东方美学的高度。

---纯道题记---
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
有读者说:“首次看到《阴翳礼赞》,

封面是柔和雅致的日式色彩,版式也简约宁静,书名非常喜欢,

特别是阴翳两个字,在内心诵读时,会有一种东方式的温润弥漫周身,随后开始怀念记忆中平常生活的那份阴翳。”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谷崎润一郎,

一位日本作家,从日本文化中阐释了阴翳之美,

但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,

其实,在中国文化中,早有“阴翳”一说。

翳,乃指羽毛做的华盖。

欧阳修在《醉翁亭记》中便有“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”

之赞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著有随笔集《阴翳礼赞》,

收录《阴翳礼赞》、《懒惰之说》、《恋爱及色情》、《厌客》、《旅行杂话》、《厕所种种》六篇随笔,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《阴翳礼赞》

从“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”这一观点出发,

衍生开来,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。

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,

行文挥洒自如,旁征博引,

妙趣横生,可以说建立了一个“谷崎式”的东方美学体系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谷崎润一郎在《阴翳礼赞》写道:

“美,不存在于物体之中,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。”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“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,

有甘于现状之风气,虽云黯淡,亦不感到不平,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,

发现自我之美。”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昏暗迷蒙的光线,遮天蔽日的树荫,

曲径通幽的小路,还有江南雨后布满苔藓的湿滑的石板路,攀附在老墙上恣意生长的爬山虎,徐徐凉风中轻轻摇曳的竹帘,

油纸伞下的一片阴凉,少女睫毛下的一方阴影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其实,

阴翳已属于过去时,那些场景在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中已渐行渐远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在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专著中,

作者从源头上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,其中提到了国人崇尚的“阴翳之美”。

理解了“阴翳”两字,才能读懂中国文化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阴翳诉说的是古代中国人的处世哲学、生活理念,

自省、缄默、含蓄,甚至带有几分懒散,它绝不是西方人投入世界的那种积极进取,而是退避三舍,静观世界,静观内心的闲适自足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从中西文明的起源上看,西方人的早期生活是以狩猎为主。

在猎物出没之处,找一块隐蔽之地藏身,在暗处屏神凝息,观察明处的动向,随时准备瞄准猎物。

由于长期在暗处行动,他们向往明亮的阳光,绚烂的色彩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中国人的早期生活离不开农耕,

我们的祖先面朝黄土背朝天,烈日下,他们挥汗如雨,“赤日炎炎似火烧,野田禾稻半枯焦。”他们渴望的是一块可以遮挡日光的阴凉之地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中国书画同源。

早期的中国画并不赋色,只是单纯的依靠墨色的浓淡燥润来渲染画面。

中国画走到今日,

形式与技法较多的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,越来越多样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但是有一点无法改变,传统的水墨画,

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,

很多习画者都把它看成了无法企及的圣境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水墨营造的黑白阴翳是万千中国人内心永远向往的宁静单纯。

我们的祖先真是非同寻常,

他们将纷繁的世界褪色为黑白,他们用无色赋予画面无尽的想象,

用单纯的笔墨观照内心的波澜,

甚至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沧海桑田,

世事变幻,我们都无法摆脱那份阴翳情结。

而中国书法更是以单纯、抽象,

成为了东方艺术的奇葩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直到今天,

笔墨技巧及它所传达的那种只可意会的东方式意境,

仍是评判中国书画品格高低的

不变标准,

而意境恰恰是作品对阴翳之美的某种传达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在世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,

再看看传统的中国书画,真像是站在隧道口对隧道深处的一次回眸,

也是现实对历史的一次回眸,

一切都似曾相识,那是埋在内心深处一直说不出来的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真想躲进那片阴翳,

它有祖先的气息,

有中国文化的体温,有我们一直寻找的生命的脉络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或许,

是我们的祖先实在厌倦了户外劳作的日晒雨淋,

在为自己设计安身之处时多了一份躲避的心态。

中国建筑越往南走,

越可以从建筑的外形结构中获悉中国人的某种精神密码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西方人的屋舍大都宽敞明亮,

而中国南方民居大都阴暗逼仄。西方人往往把家当做安乐窝,极尽享乐之能事,而在中国,它更是躲避灾难、安身立命的躯壳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最典型的是徽派建筑,

粉墙黛瓦,蜿蜒逼仄的石板路,高大封闭的墙体,

相邻的屋舍只有一道缝隙般的距离;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屋内是对称规整的布局,

曲折多重的隔断,陡峭狭窄的楼梯,精美繁复的雕刻掩映了门窗,采光极差。

若在多雨阴湿的季节,它真是将中国文化的阴翳演绎到了极致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很显然,这种封闭的建筑格局,

人为地阻隔了人与自然的某种联系,将自身安全的隐蔽起来了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可能只有在这一片浓重的阴翳下,精神才能安全惬意地栖居。

封闭、内敛,与自然遥相观望,自觉地将自身圈入自我构建的一方圣地,以此获得最大的精神愉悦。这大概就是躲在阴翳背后的精神诉求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当这个世界的斑斓快要把自我淹没时,

开始怀念那份能让心灵畅游的阴翳,随着越来越多的古老事物的消逝,它差不多也在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流失,唯有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可以略有一点挽回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与其说是与一本小书的缘分,还不如说是对过往岁月无奈的回眸。

谷崎润一郎(1886-1965),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,一九四九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,生前曾任中日文化交流协会顾问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《阴翳礼赞》

是谷崎于昭和8年至昭和9年(1933-1934年),因为“经济往来”而写就得作品。

在作品中,

谷崎对日本的传统家居房屋所带有的“微暗”进行了一番称赞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没人会拥有如此独特的审美视角——可能除非是日本文人。

谷崎润一郎对中国文化入迷,一生都不能走出这种迷恋。他是岛国上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,更是东方文明本质上的传承者和诠释者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在趣味上他是老派人物,是最懂得保存和玩味的那一类顽固者。

然而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上看,往往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更懂得品咂生活,

并且让我们听到品咂的声音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他居然在礼赞“阴翳”——一种昏暗不明之美,

即一种暧昧之美。

这确乎是日本人才独有的趣味。后来的日本作家多次谈到了日本的暧昧,

今天看真的不无道理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他反复玩味日本过去居室中模糊幽暗的情致,并且谈得十分入情入理。

当年的日本还是无电时期,夜里照明要依赖灯烛,

这在他看来是美得以保全的物质条件。

而日本的传统美,

也随着电灯时代的到来而白白丧失了一大部分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其实不仅是日本,

就是中国,也有类似的趣味存在。

那些轩敞明亮之所有时真的缺少一点情致,而需要将光线遮挡一下才更好。

灯笼蜡烛之光的魅力并非全是来自怀旧,

而实在是那种光色和润泽安慰人心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强烈的光会使人厌烦,

而平和的光一般是反射光,是人类在长达几万年的时间里才适应的光源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日本作家的细致口味却不是这个物质时代的人所能理解的。

一片秋叶,一只碗,一滴露,都有真切动人的心思在里面,而且绝无造作,

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的品质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留恋,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在里面,又早已模糊了民族性。

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文化,

却也化为了那个岛国的母体文化,是同属于一个根底的部分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所以那个时期的日本智识阶层人人能背汉诗,

几乎没有一个博学之士不是精通汉文的。这种精细的寻思捕捉能力,其实与中国的佛道精神是相通的、一致的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为了支持他的观点,

谷崎大量引用例证来说明日本家居房屋的不便。

归根结底,谷崎所想表达的是,日本的美学意识是从“微暗”以及“清洁”这二者共存中发端的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如果将日本的建筑比喻成一幅水墨画,

那么,障子则是这幅墨画中颜色最浅淡的部分,

榻榻米的间隙则是颜色最浓郁的部分。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每当观察深经考究的日本榻榻米间隙的时候,都会如此慨叹:

日本人对阴翳的秘密所在是理解得多么深刻,对光亮与阴影的处理又是多么巧妙!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文章的最后,

谷崎这样写道:“至少在文学领域内,我想唤回我们正在失去的阴翳世界。

我希望能够将文学殿堂的屋椽造得更深,将墙壁涂暗,将已经明了的食物塞到阴暗的地方,将那些毫无实用价值的室内装饰全部剥落。”


人文风俗艺术系列之-----东方密码:阴翳之美【转载】 - 转身之间 - 转身之间、百年孤独。


“这并不是达到鳞次栉比的境界,

只要有一间这样的屋子便足够。

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,我们把电灯熄灭来看吧。”






备注:

     本文转载自博友莫笑愚女士空间作品,谨此致意。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21)| 评论(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